图为10月29日,武义县熟溪街道江山新村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开始埋设雨污分流管道。武义县投资约1600万元,对老旧小区进行环境整治和提升改造,新建地下排污管网和燃气管道。 张建成 摄
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(浙江日报记者 周松华 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通讯员 汪振杰)昨天中午时分,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房屋拆迁办公室里依旧忙碌,几名当地群众正在咨询和对照征迁政策,工作人员对着电脑,耐心地向他们做着各种解释。
“姜山核心一号地块D项目签约即将开始,这段时间来咨询的群众可多了。”姜山镇拆迁办负责人贝傅杰告诉记者。
据介绍,2013年启动征迁的姜山核心一号地块,是鄞州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房屋征迁项目之一。按照土地性质不同,该地块被分成A、B、C、D四个项目分别实施征迁。其中,A、B、C三个项目,已分别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,采用“阳光征迁”模式实施,项目涉及被征迁对象的按时签约率超过了90%,那些未签订协议的滞留户均已依法转入司法程序。
“若是过去,房屋征迁根本不可能这般顺利。”贝傅杰感慨不已。他说,在过去,征迁工作大多采取协议的方式,征迁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较大,与被征迁对象进行一对一谈判时,往往是谁会谈,谁分到的“糖果”就多。“这种做法,等于将房屋征迁变成了一个加价游戏,同一地块,同样的房子,越迟签约价格越高。”久而久之,一些征迁户成了“钉子户”,征迁工作也由此成了基层干部最头疼的难题。
“老百姓其实也不愿当钉子户。”说话间,在一旁的姜山镇居民夏安良接过了话茬。老夏是姜山核心一号地块A项目的征迁户。他告诉我们,自己原先居住的东光新村,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,由于小区周边的路灯照明、交通配套、雨污水排放等设施不完善,加上年久失修,许多房子都有外墙脱落、渗水等现象。居民们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非常迫切,可真正面临征迁,却又不知所措:“征迁政策合不合理?补偿公不公平?有没有暗箱操作?”
解开“死结”,唯有公平。经过多番调研,鄞州区决定对姜山核心一号地块,实行决策民主、程序规范、结果公开的“阳光征迁”工作新模式。一方面,将征迁项目概况、征迁政策法规、征迁补偿方案、征迁公告、经办人员、办理指南、入户调查结果、分户补偿安置签约结果和监督举报电话等涉及征迁全过程的9项信息,全部公开,并先后几次挨家挨户走访征迁户,为他们解读政策,听取采纳他们对补偿标准的意见建议。另一方面,完善信息监管系统,审计、监察等部门可随时通过网络对项目进展实行监督,并实行网上签约、网上备案等方式。
有了制度的藩篱,权力得到了有效约束。贝傅杰向我们细数了“阳光征迁”整个流程。其中,必须依法走完的程序有20多道,每道程序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,并按期发布各类公告、公示、通知达10余次。在保障被征迁对象知情权的同时,最大程度地压缩了经办人员的权力和操作空间。
最让征迁户们安心的,还是“阳光化”的信息公开模式。夏安良回忆,签约当天,现场安置了两台电子触摸屏,可随时查询所有签约户的原房产面积、补偿金和安置房等信息。“邻居家补偿金有多少,安置房有多大,全都一目了然,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。”最终,老夏爽快地签约,以一套65平方米的老房子,置换了一套105平方米的新房。
“眼下新房已经开建,再过两年就可以入住了。”夏安良高兴地说。尝到了“阳光征迁”的甜头,如今的老夏成了这项新制度的义务宣传员,只要一有空,他就会到镇房屋拆迁办,向即将面临征迁的乡亲们现身说法。
据了解,从2013年至今,鄞州区已先后有5个项目实施了“阳光征迁”,征迁难,正在鄞州破题。